Tuesday, September 9, 2008

要股东,也要员工

要股东,也要员工

处理业绩与员工之间的矛盾历来是CEO们工作的核心所在。公司既是一个经济性组织——它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能否在这个残酷竞争的全球化市场中提供卓越的价值,又是一个社会性组织——它深刻地影响了员工们的生活。然而,有太多领导人是单向思维。我们经常看到以下两类CEO。很多公司的CEO迫于资本市场的巨大压力,会把关注的焦点全部放在股东们身上,这种一边倒的倾向势必让员工们失望,并降低员工创造长期价值的能力。而另外一些CEO,他们对企业员工、文化和传统的过分关注又可能导致自我满足,从而让企业丧失了竞争的活力。

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对那些高承诺、高业绩的公司领导人的策略和实践做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只有那些被多个信息来源证实是具有高承诺的公司,才能进入我们的研究名单。这些公司的特点就是公司对员工有承诺,员工对公司也有承诺,双方都努力兑现这些承诺,而且公司最终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CEO们都明白,公司的业绩必须达到投资者的苛刻要求。如果搞不定投资者,正如一位CEO所说的:“别的都无关紧要了,因为你的公司正在死去,只是死得快和死得慢的问题。”然而,非凡的业绩并不是唾手可得的,在很多情形下,它要求领导人采取极其大胆、不同凡响的变革举措。



继续阅读


事实上,我们所研究的CEO们都直接应对了重大的战略变革和文化变革的挑战。但仅凭CEO的头衔,并不能让全体员工相信选择一条艰难的变革路径是合理的,我们所研究的CEO们通过结合以下四项策略说服了员工。第一,他们能够以开放的态度接受不加粉饰的事实,这使他们获得了公司上下的信任。第二,他们与员工打成一片,与员工直接进行私下交流。第三,在巩固了地位并取得员工信任之后,这些CEO们能够推动员工围绕一个焦点议事日程展开工作。第四点,也是最后一点,虽然每一位高管的个性都很强势,但是,他们也都意识到:只有组建一个目标一致、全力投入的高管团队,他们才能获得成功。

鉴于企业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和全球化,高承诺、高绩效公司的领导者意识到,在今天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中,将承诺、社区和共同目标建立在员工的终身雇用、伦理和文化相似性之上的那种老套路已经远远不够了。因此,他们必须制定一个能够使员工们在情绪上引起共鸣的共同目标。这个共同目标的核心是三重承诺:公司将帮助员工创建一个更为美好的世界;实现令员工们感到自豪的业绩;为员工们提供个人成长的空间。公司领导者为兑现这三项承诺而努力工作,因为他们知道,每一项承诺都能为整个公司增值,同时也能成为激励每一个员工的强大动力。

正因为这些公司领导者将对员工的承诺和企业的业绩看得同样重要,他们没有像大多数CEO那样做出非此即彼的妥协。在他们的带领下,他们的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加关注市场和现实,同时也不忘强化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他们既追求短期的业绩,同时也不忘培育长期的领导力及组织能力。他们不断重申企业共同目标的基础,同时也努力促进员工的多元化。这些CEO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未来,对任何一个目标都不妥协。正是以这样的方式,他们缔造了卓越的企业。

--------------------------------
拉塞尔·艾森斯泰特(Russell A. Eisenstat)
迈克尔·比尔(Michael Beer)
纳撒尼尔·富特(Nathaniel Foote)
托比亚斯·弗雷德贝里(Tobias Fredberg)
弗莱明·诺尔格伦(Flemming Norrgren)

Thursday, June 19, 2008

香港的由来

据说,“香港”当时只是指今天香港岛上的一个小村落。这座小村落靠近大海,村里有一条小溪流注入大海,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港湾。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来的水手,经常到这里来取水饮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这条小溪,也就被称为“香江”、而香江入海冲积成的小港湾,也就被称为“香港”。有一批英国人登上香港岛时就是从这个港湾上岸的,所以他们也就用“香港”这个词来命名整个岛屿。直到今天,仍然有人用“香江”作为香港的别称。

二、香港的得名同香料有关。那时,香港这座小岛在行政上隶属广东东莞。从明朝开始,香港岛南部的一个小港湾,因为转运产在广东东莞的香料而出了名,才被人们称为“香港”。据说那时“香港”转运出去的香料,质量上乘,被称为“海南珍奇”,香港当地许多人也以种香料为业,”“香港”同种植的香料一起,名声大噪,也就逐渐为远近的人们所认可。不久这种香料被列为进贡皇帝的贡品。可后来,村里人不肯种植了,皇帝便下令杀了村长,村民们四散逃走,香料的种植和转运,也就在香港逐渐消失了,但香港这个名称,却保留了下来。

三、香港的得名同一个名叫香姑的女人有关。据说香姑是一个海盗头目的妻子,丈夫死后,她继续在这座小岛上拉起人马占岛为王,“香港”就是“香姑的港口”的意思。这种说法,看来有些离奇。

尽管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香港”这个地名最早出现在明朝,它最初是指今天香港岛上的一个小港湾、小村落,后来才扩大为对整个岛屿的称呼,最后,到了本世纪初,才成了被英国殖民主义者占领的整个地区的统称。对于以上三种不同的说法,多数人赞同第二种,认为“香港”是因转运香料而得名,不过,三四百年前鼎盛的制香、运香业,除了给香港留下一个芬芳的美名之外,到今天已经没有其他什么痕迹了。

Monday, January 14, 2008

食品科學系 林世斌

一、醋的歷史及起源

釀醋的歷史可從中國東周時期的一個傳說得到蛛絲馬跡。杜康據傳是中國的釀酒始祖,他的酒遠近馳名,號稱酒神。杜康釀酒時留下的酒糟浸水後,可用來餵馬,馬兒因此又肥又壯且毛色潤澤。有一天,兒子夢見一白髮老人對他說:「你馬槽旁邊的酒缸,都是玉液瓊漿,可否讓我嚐嚐?」。兒子摸不著頭緒的說:「那只是酒糟加水,哪是玉液瓊漿呢!」。那老人說:「那缸東西,剛好放了二十一日,到今天酉時,你倒出來試一口便清楚了!」。兒子醒來時,剛好是酉時,便依老者所言姑且一試,發現竟是香甜帶酸,芬芳撲鼻。杜康父子便依法再造,大受歡迎。但是,叫它什麼名字呢?兒子忽然想到瓊漿放了二十一日,酉時倒出,於是便將酉、廿、一和日四字合併,名曰「」。

人類食用醋的歷史非常悠久,有人認為約有一萬多年。而有關醋的文字記載歷史,至少也有三千年以上,和食鹽一樣屬於最古老的調味品。因此,正如茶文化、酒文化一樣,醋也是一種文化。我國在數千年前已經可以掌握穀物釀醋的技術。西元1058 年周公所著《周禮》,就有有關釀造的記載,春秋戰國時代已出現專門釀醋坊。《齊民要術作酢法》中的酢即今日的醋。古代稱醋為酢、酐、苦酒或醯,《齊民要術》中有詳細釀醋過程的記載。歷史學家認為,在西元前479年,晉陽城(山西)建立時就有醋的製造者了。因此可以說山西是釀醋的發源地。

春秋時的周朝,晉陽一帶的製醋坊已遍及城鄉,其中以梗陽(今清徐)的醋為最佳。清順治元年(1644年),“美和居”醋坊結合當時的釀醋特點,創造出了自己獨特的產品。因為整個生產過程需時長,且產出的醋醇厚如陳酒,所以人們把“美和居”所產的醋命名為老陳醋,“美和居”也借此而發展成為顯赫一時的大商號。 而可與“美和居”媲美的是“益源慶”。至今仍保留著嘉慶二十二年七月成造的蒸料鐵甑。傳說“益源慶”約開設於明朝,是專供明太祖朱元璋之孫甯化王朱濟煥王府釀酒、製醋的坊。“益源慶”釀製的醋配料講究,製做精細、味道甜綿、香酸,久存不變質。甯化王除了自府食用外,還把它作為珍品,不斷敬奉皇宮御用,至民國時,“益源慶”的醋仍然是達官顯貴饋贈親朋的佳品,號稱“官禮陳醋”,俗稱“寧化府醋”,其產品仍受到上層人物、社會名流的青睞。

台灣人吃的台灣醋有六十多年的歷史,內容與傳統的大陸醋有極大的差異,更發展出獨有的製醋及用醋文化。隨著國人對飲食健康的重視,追求健康導向的飲食文化已促使醋在現代人的飲食地位中,由中國人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中的調味品,轉型為多元化的健康飲品了!

二、醋的種類

(一)、釀造醋:把含有澱粉質、糖類或酒精的原料,經由微生物作用發酵後過濾製成者皆屬之。以地區分有山西醋、鎮江醋及四川保寧醋;以原料分則有米醋,如白醋、黃醋、清醋等;以麥為原料則為麥醋;高粱為材料則為高粱醋;另有紅薯醋;若以麩皮為原料則稱冬、精等。鎮江有以酒糟製醋稱滷醋,酒糟醋多黝黑黏稠,較適合作為調味醋之用。亦有以水果為原料製醋者,如鳳梨、香蕉等。而歐美多以麥芽或各種水果為原料。

釀造醋雖是以醋酸為主的酸性調味料,然由於其乃經酵母天然發酵而成,所以成份中除醋酸外,還有其他揮發性有機酸類、醣類、氨基酸和酯類等,除風味絕佳外,更富營養價值。

(二)、合成:把冰醋酸稀釋,完全不經發酵過程,加入氨基酸、有機酸、果汁、調味料、香料、色素等,其風味則遠不及釀造醋。由於冰醋酸具潛在的致癌性,因此已禁止用於食品加工及食品添加。

(三)、加工:將釀造醋經進一步加工,與其他材料相調配而製成者。例如浸泡醋,即將水果、五殼等食材用醋浸泡而成。目前市面上多以此類產品為主。